时间:2022-12-12 09:16:50 次 来源: 提交人:新闻网
12月9日至10日,“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在长沙师范学院举行。研讨会围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互促互进”“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外语言文学的融通与跨越”等主题进行研讨,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会。
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设有圆桌论坛、主题报告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10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长沙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皮军功主持。
开幕式上,长沙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罗婷教授代表学校对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用“百年老校圣人奠基”“红色学府英才荟萃”“师范本色儿童特色”“跨越发展砥砺前行”四句话介绍了学校办学发展情况。她指出,学校人文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办学特色鲜明,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建设有湖南省“徐特立研究基地”、湖南省“田汉文艺与红色文化传承”社科普及基地等一批科研实践平台,打造了“荷苑讲坛”“荷苑文学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在“中外文学与女性批评” “儿童文学研究与翻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红色文化与文艺创作传播”等学科方向 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她希望,与会专家能聚焦《新文科建设宣言》,结合党的二十大文件精神,就“新文科”建设内容、建设方向、建设要求等问题深入探讨,共推长沙师范学院乃至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大发展。
在开幕式环节,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比较文学专家曹顺庆先生就“新文科”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问题发表主题讲话。他认为,新文科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强民族创新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文化如何甩开膀子走向世界,并在迈向国际化道路上解决“卡嗓子”问题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
河北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中文教指委委员过常宝先生在主题讲话中指出,新文科建设应该努力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学科模式,鼓励多元发展,并站在新文科未来发展的高度,指出师范院校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应立足教师教育,大力培育时代“大先生”。
圆桌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先生和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雷磊先生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沙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等单位的18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从不同视角阐发了对“新文科”建设的见解。
与会专家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语言文学和文化传播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陈众议教授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角度指出当下学科研究方式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应回归意识觉醒、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三维体系,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唐贤清教授认为,学科与专业必须协同发展,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等四大特点,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全球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三个基本途径,长沙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可深挖妇女儿童特色、赓续红色文化文艺特色,走特色学术发展之路。季水河教授指出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凝炼方向、发展特色,还需作出成绩、扩大影响。白寅教授指出,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和语言学研究有机融合的天然优势,走学科融合之路,通过打通文史哲,建构多元知识结构,有效促进语文师资培养;要将语言文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杨合林教授认为当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在学科规划上做战略性的整体性调整,要重新思考和建立学科人才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打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要加快推进推广通识和通才教育。王洁群教授认为,中文学科教学成果培育要紧密结合国家形势与自身基础,做好顶层设计,把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警惕学科科研和教学科研两张皮;要组建稳定且富有实干精神的团队;广泛交流,广泛借鉴。曾艳钰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应打破学科壁垒,让人才培养更好落地。雷磊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抓手:一是培养高质量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挖掘新的学术增长点。肖百容教授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谈论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罗宗宇教授建议,长沙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结合院情充分整合学前教育与语文教育资源,落实人才培养,并表达了从新文科协同发展共享共建的理念出发,双方院校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愿景。罗昕如教授指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语言学科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要依据中国特色、自身特色,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实践化。刘中望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具有学科内部的融通性、人才培养的分层性、解决社会问题指向上的建设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践的应用性、公共服务前沿的技术性、精神之美与实用之能和谐汇聚的品位性以及世界性、反思性等八大属性。黄柏青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落实人才培养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郑坚教授指出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传承和发扬好自己的积累和积淀,做出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扩展和聚焦的问题,侧重内涵发展,注重人才培养。龙永干教授建议,长沙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可抓“三色”,即儿童特色、女性特色和红色特色。李胜清教授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出发,指出新文科背景下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如何顺应新时代新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专家代表们的发言各具特色,既有学理的高度,又极具实践借鉴意义。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陈众议,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唐贤清教授,分别作题为《文学文化比较方法举隅》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的主题讲座。
“共享”“共建”“融合”“创新”是本次论坛出现的高频词汇,专家们一致表示,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全球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三个基本途径,中国语言文学应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广泛交流、广泛借鉴,凝炼方向、发展特色,做出成绩、扩大影响,结合地方特色,落实到人才高质量培养中去,切实为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新辉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来源:文学院 向勇燕 宣传统战部 孙慧敏 编辑:孙慧敏 责编:蒋毅莹 审核:邓东京)